查看: 2341|回复: 3

对联的基础知识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2-8-22 09:0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  中华名族历史悠久,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。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,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。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,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。它源远流长,丰富多彩,素为人们喜闻乐见。
  一、 对联的起源
  对联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以后的五代时期。后蜀主孟昶于归宋前之岁除日,题桃符于寝门云: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。”此为传世第一联。到了宋代,春联还是叫桃符;直到明朝开国之初,人们才开始用红纸写春联,称之为春联。
  二、 对联的特点
  对联 雅称「楹联」,俗称对子。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:
  1、要字数相等,断句一致。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,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,不多不少。
  2、要平仄相合,音调和谐。传统习惯是「仄起平落」,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,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。
  3、要词性相对,位置相同。一般称为「虚对虚,实对实」,就是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形容词对形容词,数量词对数量词,副词对副词,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。
  4、要内容相关,上下衔接。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,但又不能重覆。
  此外,张挂的对联,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,自右而左,由上而下,不能颠倒。
 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,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,也是对联的中心。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、相互补充的作用。
  根据对联特点分析对联一则:
  万里山河添异彩
  千年历史写新篇
  这副对联,上下联都是七字;上下联的词性排列都是数词、名词、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、名词;上联的平仄分布是“仄仄平平平仄仄”,下联是“平平仄仄仄平平”;上联末字仄声,下联末字平声;上下联讲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,内容紧密相关;上下联的结构都是“定——主——谓——宾”式;其节奏都是前四(字)后三(字)。

评分

参与人数 1金币 +35 收起 理由
孤荷冷月 + 35 辛苦了!

查看全部评分

发表于 2012-8-22 13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太会呢,不过一定积极参与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2-8-22 19:32 | 显示全部楼层
问候胭脂!七夕节快乐!
很详细的知识,唱和版如果没有了楹联,可谓是缺少了热闹,谢谢您,辛苦胭脂了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3-7-22 17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认真来学习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中国音画网

GMT+8, 2025-7-5 18:53 , Processed in 0.033269 second(s), 22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